再遊巴拿馬,一樣的好天氣。
在巴拿馬市區國旗山上掛著一面旗幟,飄揚著自一九0三正式獨立的巴拿馬國旗,遠遠就能望見。
我們的車子往山腳下走去。
山腳下有個小村落,叫Mi Pueblito(文化村)。
這裡融合了各式各樣的巴拿馬文化,有茅草建造的房舍,也有殖民時期的住宅。
我們這天來得很早,正巧碰上一對小兄妹在用早餐。妹妹數落著頑皮的哥哥,像個小大人一樣。
巴拿馬傳統服飾Pollera,至今一些重大慶典,還是可以看見女孩們穿著華麗的傳統服裝,跳著傳統舞蹈,特別是頭上的髮飾和頸部的串珠,都是手工編織,如此閃爍的裝飾,在舞蹈時可以營造出垂墜、閃爍的動感。一整套傳統手工服飾,甚至要價上萬美金。
(較現代的設計)
小村落中也販賣當地手工紀念品。這是一種稱作象牙棕櫚樹的種子Tagua雕刻而成,種子堅硬,也很沈,當地居民使用專用雕刻刀雕出生活周遭經常見到的動、植物,周遭環境。因為雕刻不易,價格不菲。
就在閒晃的同時,我們遇到三個可愛的當地小女孩,看來也是經過的旅人,很大方的擺出可愛的姿勢讓我們拍照。
或許是我們還不習慣,其實巴拿馬當地居民是打開水龍頭直接飲用自來水的。恰巧這天天氣相當炎熱,我們在路邊看到賣椰子的小販,大夥二話不說,立刻一人一顆咕嚕咕嚕喝下肚。
接著要往國旗山上去了,Cerro Ancon是巴拿馬的制高點(有一段時間飄揚的是美國國旗),但其實這個小山坡並不高,我們看到好多父母帶著孩子來這郊遊哩!
巴拿馬大國旗。也許因為我們無法真正靠近,以致這個面積有一個籃球場大的國旗也莫名親和起來。
離開國旗山,我們往科隆(Colón)的方向去。雖然拉法總是笑容可掬,當車子在科隆市遊走,他卻有些嚴肅的說:「這裡是『真正的』巴拿馬。」這裡或許已經不是一般觀光客會出沒的地方,沒有五光十色的現代建築,但從五彩繽紛的房舍,依舊能看出拉丁美洲的熱情。
這個稱作「Battery Morgan」的地方,過去是美軍海岸砲兵的堡壘。
雪白的堡壘被陽光映照著,我一度睜不開眼。
兩個大男生躺在草坪上,短暫的享受日光(浴?)。
簡單停留後,我們即將前往Portobelo。這段不算短的路程也訴說著巴拿馬居民的生活寫照。
鄰居閒話家常。
準備出遊的一家人,兩個姊姊臉上露出疼愛小弟的笑靨。
烈日下,工人的樂天知命。
下課了。
沒有富足的物質,這個孩子卻因著足球夢而心靈飽滿。
這裡有百事可樂……
也有可口可樂。
歡 迎來到科隆的海灣小鎮—Portobelo(原名是Puerto Bello),意思是「美麗的港灣」,位於巴拿馬地峽的北端。西元一五0二,哥倫布發現這個天然資源良好的港灣,於是為此命名。過去,中美洲的黃金都是由 這裡運向西班牙,因為經常受到海盜侵略搶奪,於是建立碉堡作為防禦。
這座碉堡是用極堅硬的珊瑚建造。
如今,加勒比海上已不復見過往的掠奪。
這對情侶盪漾在海上,見著我的鏡頭,還大方的給彼此一個吻。
這座已列為世界遺產的碉堡,隨處可見修繕工人。
Sabanitas是個人口稀少、安靜友善的小村落,小鎮上的居民目前大約三、五千人。這裡的孩子有著加勒比海的黝黑皮膚、潔白牙齒和自然純真。面對我們,也總是露出靦腆的笑顏。
這一家三口面著海,靜靜的,像在說著彼此的夢想。
黑美洲鷲(American Black Vulture),在巴拿馬當地是為數眾多的永久居民,他們吃腐肉、蛋,或新生動物,雖然這裡的居民都已習慣這群猛禽的盤旋棲息,美國也將牠們歸入保育動物,但在馬雅文化裡,卻視牠們為死亡的徵兆。
在巴拿馬,百分之七十五的居民都信奉天主教,因此隨處可見大小教堂。
這座聖約翰天主教教會/博物館(San Juan de Dios Chapel)是Portobelo的守護神,每年的十月二十一日是The Black Christ Festival,小鎮上會熱鬧的舉辦活動來慶祝。
因為拉法的協助,我們得以前往事先預定的餐廳,一面用餐(這裡的海鮮很著名),一面望著眼前的風景。海風吹來,再喝一口巴拿馬餐廳必備的檸檬汁,暑氣全消(其實當時已是秋季了)。
傍晚,拉法載著我們回飯店。我們發現巴拿馬的尖峰時間,路上也是人車擁擠,但卻幾乎聽不見車子的喇叭聲。晒了一整天的太陽,我們在顛頗的回程路上,幸福的望著紫紅色的天際,通過美洲大橋,跟今天說再見。
*更多照片>>>
-巴拿馬‧科隆‧古城‧巴京舊城區(中)
-巴拿馬‧科隆‧古城‧巴京舊城區(下)
-巴拿馬國旗山 Cerro Ancón & 文化村 Mi Pueblito
*本文同步刊載於Yahoo!奇摩旅遊 新鮮報 中。
*更多中美洲相關訊息,請上中美洲旅遊部落格。
*相關參考資料:
-Lonely Planet
-珊珊愛上山
- Feb 20 Mon 2012 12:09
【中美洲漂流】巴拿馬城市絮語(下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